网站首页
探寻南京妈祖神缘文化
作者:杨光中 参赛地区:南京

我住南京城里,妈祖在我心中。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之间,是需要缘份的,有了缘份就会拉近距离。我是妈祖故乡人,老家的祖厝就在宫庙旁边,每逢妈祖诞辰和升天节日,进庙叩拜,从小便结下绵的神缘。
我从1956年末到南京,前后一住就是60多年,神缘接续,打开话匣子,也有许多说不完的故事。回想当年,刚来乍到难免陌生,心想:南京若有妈祖娘娘的宫庙就好了,让远方的游子感到故乡妈袓就在身旁。我寻找着,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洗去许多杂念和烦闷;我寻找着,那份心情无比虔诚。
一个假日,我沿着古城下关区踯躅,在建宁路上,经人指点我走向南京天妃宫小学,说庙址在301至303号的居民区。走进院墙,我终于见到了一块五六米高的大石碑,水渍斑斑,字迹被风雨浸蚀有些模糊,由一只大神龟驮着(神龟学名屭屃),屭屃是龙王的第一个儿子,力大无穷。这块大石碑地址,就是南京龙江天妃宫(古称天妃祠)所在之处。如今见碑不见庙,原因何在?
金陵佳丽地,兵家必争处。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进城后开展反妖运动被烧毁。后来官府重建规模仍不级当年,但每年的三月三庙会,从未断线。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将古天妃宫烧毁,只残留下一块大石碑,据老一辈说,南京下关一带为江防要地,日军占领后划为军事区,在庙址原地设立兵站,盖起两排板房,取名惠隆馆,实为日军慰安馆,掳获民女,罪责累累。
抗日胜利后,这里成为国民党宪兵第26团的一个营部驻地。而这块石碑便成为天妃宫的历史见证物。2005年,南京市政府和闽籍企业家集资,在建宁路仪凤门外的狮子山西南麓,按明代宫庙架构重建天妃宫,巨碑易址,了却历史。如果说,家乡莆田是妈祖娘娘的诞生处,那么,南京应是妈祖文化“最早”的弘扬地。这是一位专家的论述观点。我在这里加上“最早”二字,有两条依据:
一是郑和下西洋彰显丝路文化。1958年,我到南京市南郊牛首山的谷里地区参加修筑水库,就在工地的南侧山坡见到了郑和墓址,水泥坟包一座,格局不大。专家论证就是当年的郑和之墓。后来我多次去观看重新修建的墓园和陈列室史料。
郑和下西洋,天妃降金陵。南京与郑和与天妃,从此结缘,妈袓文化得以弘扬。据郑和陈列室资料记载,郑和姓马,小名三保,11岁时正逢明朝军队征战云南,马三保被俘进皇宫做小太监。他在宫中习武,颇为得法,被燕王朱棣看中成为近侍。之后马三保已长得人高马大,文韬武略皆精,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于是朱棣御笔为他改姓换名,取名郑和。1405年,郑和奉旨率领27000多人,乘宝船200多艘出使西洋,开辟海丝之路。当时的水手、船工多为闽人,信奉妈祖娘娘,一路传播妈祖文化。
郑和为何选择妈祖?他七下西洋时船队经过莆田湄洲岛,海上风高浪急,便停船上岛岸祭拜,一路得到妈祖护佑顺利归来。朱棣听后,很是感动,决定在南京滨江地带建天妃宫树碑,大力弘扬妈祖神迹。
二是天妃宫“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是妈袓文化的集中展显。天妃碑属于巨碑,高5.48米,重27吨,正面刻有郑和航海业绩和妈祖的神奇故事,共699字,具有中国古代浓厚的神话色彩。由于碑文为朱棣皇帝亲撰,更具历史文化价值,是迄今中国唯一由帝王为妈祖亲撰的一块石碑。“年年三月三,乌龟爬下关”。妈祖诞生日,市民纷纷前来祭祀,热闹非凡。众人虔诚地在乌龟脖子上系红绸,焚香燃烛,要烧成堆纸钱,以求平安。一次不慎火光冲天,顿时天降大雨,石头热胀冷缩,龟头断裂,后被人移走不知下落。笔者曾写过一篇短文刊于当年南京市出版的史志《南京大观》,此期引起关注。
2005年,新建的天妃宫落成,天妃碑按原样仿制一块供人瞻仰,把真碑移到静海寺内,仿制一个龟头并用玻璃罩保护,以免风雨进一步浸蚀。这是南京市政府对弘扬妈祖文化的重视。
除了龙江天妃宫,那么南京城内外还有多少妈祖文化遗址呢?这也是笔者多年所关注的。笔追神迹,墨结情缘。朋友引路寻觅到多处妈祖胜迹。一处是莫愁路天妃宫,现有一条天妃巷路名,但不见宫址,都说城市变迁被湮没了。另一处是定淮门内水佐岗天妃宫,建造于元代,有文史记载明洪武时驻有水军左卫,这是地名水佐岗的由来。之后明成祖把这座天妃庙改名为吉祥寺。
车到城外,西南郊也有两处妈祖遗址,一是在长江边上的大胜关天妃宫,当地还有天后大队等妈祖遗址和地名;另一处是上新河北岸天妃宫,建于明初,早年战火,宫庙无存,只有妈祖故事在民间流传。
石城是南京的别称,石头多名人墓园也多。城内城外十余公里的范围,我探访到七、八座妈祖庙宇遗迹,一时颇为振奋。但比起文友和学者夏爱军写过有关郑和后裔骑车寻访遗迹的报道,差距很大,于是进一步激起了我的乡思。我是妈祖故乡人,再骑“永久牌”到郊县的高淳和溧水探访妈祖神迹。通过县文史部门和高淳县水利专家郑差的介绍,深知当地妈祖遗址还真不少。这两个县现在划入南京城区,是通往浙江和皖南的水陆要道,是历代闽人来宁经商或考试必经之地,沿途妈祖的传说和遗址多多。据长期从事高淳地区文物考古工作的同志介绍,1982年,文物普查时全县共有各种寺庙200余座,仅乡村所建天妃庙、天后宫、娘娘宫等寺院近20座,民间祭祀活动频繁。文史部门考察还发现珍贵的清代妈祖版画,这在南京属首次发现。
而与高淳相邻的溧水县和凤镇石臼湖旁的诸家村,有个诸家祠堂周围也发现清中后期天后宫。笔者停车半日观看石臼湖渔民捕渔晒网,老人小孩进出祠堂游玩,其乐融融。诸家祠堂边上就是天后宫,保存完整。这座妈祖庙的大门口有一块碑,碑文记述是清代光绪五年建立。天后宫由前进和后进及两侧厢庑共同围成一座方形建筑。大门上挂天后宫匾额,以及有关的人物故事壁画。在厢庑两侧为刀戈法器,后进中间供奉媽祖,仪态端庄安祥。附近渔民告诉我,石臼湖宽阔如海,有水的岸边就有祠堂,有湖的地方就有神庙,妈祖是村民信奉的神灵。如今诸氏宗祠已成为南京市最大的村级古祠,而古祠旁的这座妈祖庙尤为村民所敬仰。
南京的妈祖庙宇建造,还有一个特点,凡有闽人来宁经商,便直接参与,或赞助,先建起会馆,后演化成妈祖庙堂,多有事例。
南京郑和宝船厂娘娘宫就是一例。娘娘宫先是闽工造船活动处,大家汇聚后拜神灵求平安,福建闽江口马尾是造船基地,郑和下西洋的许多船员是闽籍人士,郑和宝船厂的建造有闽人参与。当年所建的娘娘宫,规模宏大,场地开阔。上世纪70年代娘娘宫拆除,旧址上建起宝船公园,就在园区内部专门供奉有媽祖神像,规模缩小,仅供参观宝船者敬谒。
从明朝到了清代,闽籍人士来宁经商日益增多,他们设立会馆又供奉妈祖,经商、祭拜两不误。一是市内洪武南路广艺街的“莆田文献会馆”,馆内置有妈祖塑像。莆商每逢初一和十六“做牙”时,集中一起祭祀并交流商事保佑莆人发家致富,出入平平安安。
另外一处是位于城中羊皮巷的福建会馆,又称“全闽会馆”早在元朝,皇帝忽必烈以妈祖保护水运有功,建有天妃宫,后来闽商来宁增多,顺势扩建会馆,团结所有闽人,沟通乡情和商务。以上两处由于城市改造变迁或因火灾,会馆遗址已不存在。当时有一个漳浦人士在南京任江宁知府,名叫蔡长沄,热心妈祖事业,联系在宁闽商筹资把烧毁的羊皮巷会馆,移址到水西门内重建,(即今升州路488号)。这座会馆性质的天后宫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两厢配殿墙上嵌有两块石碑,记述闽人出资筹建之事,此庙与龙江天妃宫皇家宫式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后者则明显带有闽南厅堂样式,便于生活起居,还有戏台是福建人在宁人士的精神家园(见图)。后来地界改变,被仓巷小学和商铺民居所占用。
水西门天后宫,文革期间湮没民居变成仓库,堆积一家公司的杂物,笔者和闽侨促进会会长多次向市区有关领导部门反应,希望恢复原貌。后经重修,现在正殿供奉妈祖,傍殿为道教进驻,说是媽祖与道教都是中国教派可以和谐相处,云云。
最后还要提及南京绿博园媽祖神迹。这是2005年由南京闽侨投资促进会、莆田商会和南安商会联合筹资30万元建立起来的最新的一处,名为“盼归园”,园中有妈祖塑像和郑和宝船景观,其构思设计图建成后获绿化委颁发的金奖。如今盼归园已成为游览胜景。
闽人历来讲“五缘”文化,即地缘、情缘、业缘、物缘、神缘,无论闽人会馆还是妈祖庙宇都是“五缘”文化极好的展示场所。它是交流乡情和资讯的地方,可以互相帮助顺势有为,同时也可宣传立德向善和大爱的妈祖精神。(杨光中)

投票地址:

0

单击复制本投票地址,通过QQ/MSN/Email告诉更多的好友来投票!

作者:杨光中

作品名称:探寻南京妈祖神缘文化

作品简介:

我住南京城里,妈祖在我心中。 一个人和一座城市之间,是需要缘份的,有了缘份就会拉近距离。我是妈祖故乡人,老家的祖厝就在宫庙旁边,每逢妈祖诞辰和升天节日,进庙叩拜,从小便结下绵的神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