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胶东海丝文化价值
作者:李书超 参赛地区:山东
一、缘起
    提起“一带一路”就不得不说到胶东的烟台港,因为这里不仅仅是海上丝路以及沿海经济带的重要一环,而且也是东海丝绸之路的始发站。很早以前,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有南北两条航线,南部航线从浙、闽、沪、粤等港口出发,南下到印尼、马来和菲律宾等南洋诸国,即南海航线;而北部的海上丝绸之路则从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等地的港口出发,远航到高丽(今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国,即东海(或北部)航线,这南北两条航线对繁荣经济、促进中外贸易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深远的历史影响惠及子孙万代;可惜由于史料记载的极度匮乏和研究的深度不足,大量的史实被遗忘,而其经济价值的评估和考量应当引起重视,很多环节和课题的文史和经济价值急需发掘。
    据《芝罘区志》,远在汉代时期,芝罘海口就是中国同日本、朝鲜及东亚诸国交往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公元631年,唐贞观五年,日本的小野妹子率领的遣唐使船队就在烟台登陆,自唐代以来,芝罘海口就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在北宋时期,北宋遣秘书丞直史馆陈靖、秘书丞刘式,经由境内出使朝鲜,见时常有朝鲜船只遭遇风暴刮至芝罘境内海岸,命地方当局予以慰问、赠粮遣返。1861年烟台开埠之后,烟台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国政府官员以及传教士、商家纷至沓来、外事活动日益频繁。
    以上的历史记述都无可争辩地表明,烟台的芝罘湾的确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和起点之一;虽然海上丝绸之路在1913年才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但是芝罘的海上丝路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兴于唐宋,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之一,其历史要远远早于起于长安(今洛阳)和敦煌的陆上丝绸之路。
    众所周知,天下商人出粤浙,天下丝绸属苏杭,就是说南方人头脑精明,出外经商获得成功的多,而中国丝绸又以闽浙为代表,因此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远航的船队都绝对少不了南方船帮的身影儿,这些南方“大军”或直接运送中国特产到朝鲜和日本,或先运到胶东半岛做周转,经年累月地就把大量的南方特产和习俗带到了北方。
    早在周王朝(公元前1112年)建立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蚕织技术,就是从山东半岛渤海湾走水路抵达朝鲜的。而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兵吞六国时,齐、燕、赵等国人民为逃避苦役而携带蚕种赴朝避难,更加速了丝织业在朝鲜的传播。而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从山东半岛出发通过朝鲜半岛由环流可直达日本;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东渡日本,传播养蚕技术,日本人民尊祀徐福为“蚕神”。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他们获取江浙出产的丝绸直接从海上运往日本,此时的丝织品已开始由礼物转为正式的商品。奈良是当时日本的首都,可以说是中国丝绸之路的终点。
宋代和元代也有很多的中国丝绸被运往日本。明代是中国商品经济突飞猛进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也是日本大量进口中国丝绸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从中国输入的生丝、绢、缎难以计量。
   以上这些历朝历代的南方各地对日对朝贸易史实,有很多都是与烟台港息息相关的,因为直航日朝往往距离过远,航海技术还不发达,很多船只遇到风浪便会驶入芝罘湾避风,日久天长,芝罘就成了很多南方客商的第二故乡。很多先知先觉的南方人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们不惜拖家带口、在烟台安营扎寨闯天下,于是就出现了“广东街”和“福建会馆”、“潮州会馆”和后期的“广东旅烟同乡会”以及“四明会所”等等,当然在烟台开埠之前、早期前来烟台创业的南方客商人数并不是太多;但是他们的能量和历史影响力却不可低估,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南方的竹器、纸张、南果、南杂货和绫罗绸缎以及丰富多样的饮食,更重要的是还给烟台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而“妈祖”信仰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演变
    烟台码头的兴建是从市区的“西河”入海口(今“西南河”)开始起步的,而码头的选址又与南方船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期的西河入海口就像一个巨大的喇叭口,又像一头巨鲸的尾鳍,舒舒展展的横卧在芝罘大地上,这里曾经孕育了烟台数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融合了无限风光与历史传奇,但是早期的烟台并无码头,海滩还只是风平浪静的自然海湾形态。相传元末(有说明末)的一天黄昏,一艘福建渔船,刚刚历经凶险,靠在西河口的海滩上,从船上踉踉跄跄地跳下几个渔民来,他们奔波到沙滩上,面向南方的天空,跪倒便拜,他们是在跪谢妈祖女神,因为不久前在他们途径成山头时,突遇惊涛骇浪,万分危急之中,众人祈祷妈祖,幸亏海神显灵,指引船只来到了风平浪静的芝罘海湾,才死里逃生、躲过劫难;为了答谢妈祖危难之际的救命之恩,这些船民搭建了“妈祖庙”、塑起了妈祖像,这就是民间口口相传的西河东岸三间草屋建大庙的来历,很多史料均有记述。至此,“妈祖”正式在芝罘“登陆”扎根儿,又经过几百年的文化融合,妈祖便与北方的海神娘娘合二为一,创造了南北文化大交融的佳话。许多年之后,烟台人在“妈祖”登陆之处兴建了烟台港,或许这就是妈祖在指点迷津。
    据《烟台房地产志》(讨论稿):烟台的贸易早在唐宋时期已是萌芽状态,成为通往日本、朝鲜进行丝绸的通商口岸;至元代,南北船运畅通,烟台海湾遂成为重要的停泊地;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年间,南北通商,往来船舶频繁,渔业达到最发达时期,此后船舶日益增多,当时的西河北口海滩成为停泊帆船、渔船的集中点(因此处具有天然的避风条件)。《烟台海关史概要》也有相似的记述:明初,芝罘湾已成为海上交通和捕捞渔船的重要停泊避风港,年有“舟师数万”;期间,广州、福建、宁波、锦州等外地商船往来频繁、贸易兴隆。
    这些记述,完整而清晰地再现了烟台开埠之前原始状态的西河入海口的情形,再次表明这里确为烟台港的发祥地,也完全表明这里就是东方海上丝路的始发站之一。
    当然,烟台港从早期的自然港湾,再到人工形态的码头和作业港,以及发展成为极具规模的北方现代大港是经历了若干年的演变和扩建而来的。众所周知,烟台开埠是和《中英天津条约》密不可分的,《中英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26日由清钦差大臣与英国全权代表在天津签订,条约共有56款,另附《专条》主要内容:(1)英国派公使驻北京,并在通商各口设领事馆;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台南)、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镇江、南京为通商口岸;(2)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传教;(3)英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并可在各通商口岸租地盖房、设立教堂、医院、仓库等;(4)英商船可在长江通商各口往来。由此可见,烟台开埠历史很早,是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威慑下,与营口、潮州、南京等沿海城市同步对外开埠的,同属近代中国被动开放口岸。但是也正是被迫开埠,烟台和其他兄弟城市一样,才赶上了现代港口建设和经济繁荣的早班车;从此烟台西风渐进,西式建筑和教堂以及大批的洋货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烟台开埠的时间节点是以大名鼎鼎的东海关成立为起点的,东海关为晚清中国北方第一大关,统管北到东北和渤海湾、南到东海等广袤区域的通关贸易事宜,东海关在烟台的设立,把烟台彻底推向了历史的前沿阵地,城市知名度迅速提升,世界影响力如日中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烟台开埠后,对外贸易势不可挡,南北货物交流日趋频繁,看到了史无前例的更大商机的南方客商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地在烟台闯天下,经营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做南货在烟台的周转以及在胶东经销部分南货,而是要迅速扩大经营领地和产业规模,于是一批批大量的南方人纷至沓来,举家迁往烟台,为了生计、为了谋生,同时也进一步全面带动了南北经济的大交融、大发展和大飞跃以及南北文化的大交流,这是当时的烟台人所始料未及的。
 
 
三、大潮
    大潮滚滚、势不可挡;海内外的商贸繁荣,吸引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大显身手,犹如滚滚洪流,浩浩荡荡,一发而不可收,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股“闯烟大潮”。
    开埠初始,始来乍到烟台的人们也许就是投石问路,试水烟台并不知水浅水深,但是后来经人们口口相传,大批的外乡人便陆陆续续地纷至沓来,外乡人云集在烟台山下和东海关码头,使烟台街的人口在短期之内发生了陡增。据《芝罘区志》记载,在明末年间,烟台人口约为2500人;烟台在清末开埠后,船舶往来,商贾云集,人口日益增加。至清光绪七年(1881年),人口增加到约29000人(其中外侨250人),迁入的人口大多从事渔业、工商业经营,因各业迅速发达起来,吸引着国内外经营者大量涌入,人口不断增加;至民国初年,人口增加到62806人(其中外侨1289人)。1931年后,灾荒和军阀混战,农村大批人口逃来避难,至1936年人口猛增到18万人,达到建国前的人口峰值。因为开埠早,烟台成为山东省内最早的开放城市,拥有省内最早的现代化港口,急需大量的劳动力,这无疑是催生短期内人口剧增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外来人口中,南方客商及其家眷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一点从近代修建的遍布于烟台大街小巷的粤、闽、浙、赣等南方省市的异乡会馆和会所可以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印记和脉络;这些南方商界精英的到来,虽然主要从事南货北运和对外贸易,但是对于中外、南北经济文化的促进和交流的巨大作用和强大惯性却是难以估量的,至今还在影响着他们的后代子孙。
    如今源之于烟台西河入海口的烟台港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大港,而当年从福建不远万里而来的“妈祖”也早已入乡随俗,在胶东和辽东沿海“繁育子孙”,无论是在大连、还是在青岛、在烟台,甚至在南韩、在日本到处都可以看到“妈祖”手擎航海明灯的身影儿,祖国文化巨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一直在散发着勃勃生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海上丝路”是古人智慧和勤劳奋斗的结晶,其与胶东及烟台的历史渊源,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和历史层面,其深远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地方史学底蕴不可低估,这条事关国际各国的重要经济命脉的战略和经济价值的估算同样不可限量,其经济价值的评估和研究应当引起业者的高度重视;而做为航海人保驾人的妈祖女神的“形象”价值,同样也是先人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文化无形资产和遗产,其品牌的发掘、保护和研究以及价值评估都应是十分有益的研究课题;而“海丝”无疑是可以以货币度量其真实价值的无形资产,因为其本身就是一条古人开辟的黄金经济航线;因此要重视沿线相关概念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增值的评估;在对外合作股份的评估中,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概念企业商誉价值中海丝概念所占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比例,这个价值应是可感可估的,忽略或者轻视了这个价值增值点都是有失偏薄的。
    东海“海上丝路”是胶东的,也是烟台的,更是世界的;“妈祖”是福建的,也是烟台的,更是世界的;而继承和传承这些宝贵的经济文化遗产,研究和发掘这些珍贵的历史史料,对于打造新时代的世界命运共同体世界经济共同体,对今天的人们无疑具有深刻而长久的重大意义,其历史和现实的借鉴意义以及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前景都是不可低估的;“海上丝路”无疑是财富的源泉,振兴“海上丝路”是时代的伟大构想;而“妈祖”是中国人民送给世界人民“海上丝路”的“平安符”,而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则是中国人民送给“海上丝路”的“定心丸”,有了这颗“定心丸”和这道“平安符”,新时代的未来“海上丝路”,必将如日中天,宏伟蓝图的实现便指日可待。

投票地址:

0

单击复制本投票地址,通过QQ/MSN/Email告诉更多的好友来投票!

作者:李书超

作品名称:胶东海丝文化价值

作品简介:

在海上丝绸之路这个链条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胶东都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可惜由于史料记载的极度匮乏和研究的深度不足,大量的史实被遗忘,其经济价值的评估应当引起重视,很多环节和课题研究急需发掘。